新城区呼伦贝尔北路街道:“一社一品”联心联建 ,赋能党建品牌“民心底色”
呼伦贝尔北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辖区特点和实际,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以赋能基层治理为目标,以“街道有特色、社区有品牌”为方向,持续深化“一社一品”专项行动,实现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的喜人转变,推动社区品牌建设提档升级。
树牢服务意识,打造“便民型”社区,激发治理新活力
麻花板社区以“党建+”为抓手,做实做细民生服务。一是麻花板社区党委立足群众需求,整合社区闲置场所打造家门口共享学习阵地——追光自习室,聘请有经验的全科辅导老师为1到6年级的小学生提供晚间作业辅导服务,实现为父母“松绑”,为学生“赋能”。同时开放社区图书阅览室、民族团结书画室,定期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文化活动,促进辖区各民族居民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二是社区党委联合麻花板股份经济合作社围绕年货节、蔬菜节定期开展大集进社区活动,通过社区+合作社形成合力既促进村民增收,也让群众受益,切实打造家门口的“微幸福”。三是探索党建+物业服务,形成“1+11”的平台服务模式,整合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物业工作人员逐步建立健全居民“点单”反映诉求、社区在线“派单”、物业“接单”的快速反应机制。截至目前,社区解决了空调外机扰民、安装座椅及充电桩、修建残疾人坡道等急难愁盼问题共计20余件,切实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聚焦互嵌共融,打造“团结型社区”,石榴花开别样红
府兴社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力打造精品社区。一是建设府兴营村史展厅、党建厅、红石榴影院等多个便民服务场所,打造各民族共享空间。二是建立“党委+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党组织,依托网格化工作机制,将日常的接诉即办案件处理化解在网格,创建“七个100%承诺”工作法,以建设平安家庭、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促进辖区和谐发展。三是通过居企合作,携手内蒙古德利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红石榴家园就业服务中心--“府依坊”社区“微工厂”。依托“培训学习、手工制作、订单出售”一体化模式,有效实现各族女性群体“家门口就业”。目前带动就业163人,推动基层治理见行见效。
强化共建共治,打造“红色型社区”,提升善治效能
苏雅拉社区按照“党建引领,多元交融、共建共治”工作思路,全力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一是先后打造阳光诺卡小区“红船凉亭”、邮电设备厂小区“9久基层治理驿站”等红色阵地,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共驻共建党组织+党建联合体商企”网格化红色组织。二是以共治共建为核心,联合7家共建单位、22家商业企业及众多党员参与基层治理,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优化基层治理能力。三是以“红色物业”为统领,将基层党建工作与社区物业服务有机结合,打造“民生微服务站”,为居民提供配钥匙、开锁、修鞋、磨刀、理发、换购等细微服务,以物业“红心”点亮“民心”。
优化敬老养老,打造“关怀型社区”,延伸服务触角
呼哈路社区聚焦互助式养老,托起幸福“夕阳红”。一是引入三馨养老服务站,配置按摩椅、书籍杂志等休闲娱乐设施,为老人提供观影、理疗、按摩等各项服务,同时,聚焦老年群体学习需求,创办老年大学、社区书屋、舞蹈房等功能室,真正实现老有所养。二是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推出8元长者餐,不断改良助餐服务,组建志愿送餐团队,实行上门送餐服务,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三是针对失能、半失能等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家政服务、照护服务和医疗服务等。目前已开展上门助浴、居家照料、理疗按摩、代办、陪医送药等,形成全程闭环式的质量监管。
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人文型社区”,厚植为民情怀
新雅社区一是聚焦“360+24+3”工作法即“360度服务+二十四节气管理+‘三暖’工程”的数字化健康管理新模式,打造二十四节气集市,围绕冬至、小雪、雨水等节气开展极具文化韵味的各类活动,让社区治理更加精准、精细、有温度。二是开展老年大学——暖心文渊阁,开设特色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健康养生、文化艺术、信息技术、法律知识、手工制作、语言学习、手机应用、诗歌朗诵和八段锦等多个领域,精心构筑全面细致的社区服务机制。三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各类非遗活动,制作漆扇、DIY月饼肥皂、剪纸……真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坚持多措并举,打造“多元型社区”,汇聚治理合力
喜悦社区一是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强化“1+1+N”网格力量配备,每个网格选优配强1名小区网格长,1名热心居民、党员中心户、社区人才等N种志愿力量参与网格治理,协助开展议事协商、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实现网格精细化管理。二是整合辖区驻区单位、在职党员、辖区商户工作人员、小区楼栋长、单元长等构成喜悦联动志愿团定期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如打扫卫生、陪伴聊天等,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三是招募居民100余人组建“常青树喜悦艺术团、北辰喜悦艺术团”等队伍,因地制宜打造“喜悦有你”特色文艺项目,定期开展广场舞、大合唱、旗袍秀、二人台等文艺演出50余场,以多元齐发唤醒社区活力。
赋能议事协商,打造“民主型社区”,开启基层善治门
铁路小区社区一是立足“一站两室”即基层治理融合服务工作站、居民议事矛盾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室,推动“五小”矛盾及时化解。自“一站两室”成立以来,开展了10余次议事会,例如解决天育星园噪音污染、铁路小区重新选聘物业公司、毓秀国际公馆消防通道堵塞等问题。二是依托社区综治中心、充分整合党员、网格员、志愿者、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多方力量,积极推进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真正形成社区共建共治的良好格局。
融合服务资源,打造“善治型社区”,擦亮民生底色
西苑社区一是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的“双找”活动,报到党员共261名,通过常态化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三进两任岗”“主题党日”等活动,在11个网格内设立党小组,社区党员、“双报到”党员担任单元长、楼栋长,构建起“社区+网格+楼栋”为主的“三级”组织体系。二是以网格为单位建立志愿服务暖心小分队,依托“网格+服务”服务模式,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出“走、入、解、宣”四字工作法,引导居民弘扬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有效化解社区矛盾纠纷,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辐射暖心服务,打造“友好型社区”,共绘和谐愿景
新盛社区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五心”工作法为载体,社区扎实抓好网格化管理。一是构建“网格管理+安全管理”模式,把辖区小网格串联形成一张安全共管的“大网”,通过组织网格员定期巡查,及时了解跟进网格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二是积极开展反网络诈骗宣传活动,携手辖区公安派出所民警通过发放宣传彩页、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居民普及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及防范方法,帮助居民提高警惕,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切实筑牢社区的平安防线。
从追光自习室里的课程辅导到议事亭里的民主协商,从非遗活动的文化传承到网格里的温情关怀,皆是“一社一品”党建品牌的独特写照。一直以来,呼伦贝尔北路街道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工作,充分挖掘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新思路,因地制宜,着力构建“一社区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党建格局,真正用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事务“千条线”,在精准服务中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今后,呼伦贝尔北路街道将继续结合各社区特点及实际情况深化一批立得住、叫得响、过得硬的亮点工作,不断放大示范引领效应推动基层党建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