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法治暖流润青城 护企优商筑根基
“公安局的服务真是太贴心了,帮助我们企业解决了实际难题,让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初冬时节,在托克托县政务服务中心,一位刚化解股东经营债务纠纷的企业老板发自肺腑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扎根呼和浩特市场主体的共同心声。这声赞誉,正是呼和浩特市以法治力量精准服务营商环境建设、护航企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首府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通过推出系列硬核举措,使法治成为激活市场活力的核心竞争力。
呼和浩特市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从制度供给端持续发力,着力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扎实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强化行政裁量权基准动态管理,督促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坚持包容审慎的执法,在全区率先出台《免罚轻罚清单》3.0版,有效避免了“小过重罚”,为企业营造了敢闯敢试、宽容失误的宽松监管生态,释放了巨大的市场活力。同时,持续优化监管方式,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的干扰,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坚实护卫。呼和浩特市全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专利授权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商标有效注册量等核心指标持续领跑全区,彰显了强劲的创新动能。
2024年,首府迎来法治护航创新的里程碑——最高人民法院批复设立全国第28个、全区首个知识产权法庭,叠加同期获批的国家级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构筑起国内保护与海外维权的双重屏障,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注入强大法治动能。
更令人瞩目的是,呼和浩特创新开展“六大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组织135家律师事务所、1000余名专业律师,组成强大的“法治体检团”,深入395家重点产业企业,把脉问诊、精准开方,有效扫除企业法律风险盲区,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法治护企的成效,最终体现在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上。
回民区率先破题,2024年5月建立全市首家护企优商联席会议机制。该机制依托护企优商服务中心,整合公安、市场监管、律师等资源,提供咨询受理、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成为企业身边的“法治便利店”,并通过定期座谈、上门服务等举措深化诚信建设。截至目前,护企优商服务中心已累计接待服务企业510余家,成功为企业提供咨询340余起,解决企业求助90余起,分流至办案部门受理案件进行查处32起。
托克托县则展现“预防为先”的智慧,2024年10月由经侦部门牵头打造护企优商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行政审批协调等一站式服务。与之配套的燕山营派出所企业警校,自2023年起组建“警牌”讲师团,送法进企业提升员工安全防范能力。这种“服务中心+企业警校”双轮驱动模式,推动风险防范由“事后救火”向“事前防火”转变,生动践行“企业有所呼,公安有所为”宗旨。
武川县创新设立配备“护企110”专席的服务中心,全天候响应企业需求。武川县公安局经侦大队2024年全年召开警企座谈会10余次,走访企业20余家,解决问题50余个,化解纠纷100余起。在严打破获串通投标等系列案件的同时,通过案件“回头看”发出“公安提示函”指导企业堵漏建制,并完善“阳光冻结”机制减少办案干扰,构建“亲清”警企关系。
作为向北开放桥头堡,呼和浩特前瞻布局涉外法治保障。制定三年规划,成立全区首家涉外法治律师服务站,29名律师入选全区涉外法律服务领军人才库,与内蒙古大学等共建实训基地,构建“专供蒙俄市场、服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机制。
与蒙古国律师协会签约,联合沿黄九省省会城市建立涉外法律服务联盟,形成覆盖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等领域的服务体系,打造“首府法律后援团”。
从市级制度创新到区县特色实践,从千名律师"法治体检"到国家级知识产权法庭落地,首府以法治为引领,聚焦服务赋能,全力构建护企优商新格局。随着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加速释放,一幅以诚信为基、活力迸发的现代化首府建设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