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检察听证机制 打造司法透明新范式

创新检察听证机制 打造司法透明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7-18 09:29:07 来源:玉泉区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辑:郭惠心
分享到:

2025年上半年,玉泉区人民检察院紧扣“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可信”工作理念,将检察听证作为深化司法公开、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形式、规范流程、延伸效能,累计开展各类听证47件,覆盖刑事、民事、行政及公益诉讼等多个领域,以看得见的方式让群众感受到司法温度与力度。

一、创新听证形式,打造“家门口的正义”服务圈

立足群众急难愁盼,打破传统听证时空限制,推出“分众化”听证模式,让司法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一是简易听证“速办快结”。针对事实清楚、争议较小的民事申请监督及轻微刑事纠纷等案件,依托老田工作室简化流程,实现“听证准备-举证辩论-结果宣布”全流程当场完成,平均时长压缩至40分钟内,做到“一次听证、当场化解”。2025年以来已快速化解纠纷16件,当事人满意度达100%。

二是集中听证“同类共治”。对法律适用相似、当事人诉求类同的案件,实行“一案听证、类案参照”集中办理模式。上半年共开展集中听证19件,其中检察长亲自主持10件,通过统一证据标准、法律适用尺度,有效解决“同案不同处理”。在处理夏季集中查处的酒驾类案件中,通过集中听证明确定罪标准、量刑情节考量尺度及宽严相济适用标准,一次性审结15起同类案件,实现“类案同罚”,促使涉案人员认罪认罚,强化警示效应。

三是上门听证“直达民心”。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及偏远地区当事人,组织听证员深入社区、乡村、学校等场所开展上门听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网格员担任听证员,在当事人熟悉的环境中释法说理,构建亲民听证机制。如在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公益诉讼案中,检察官与听证员赴农村现场听证,既督促行政机关建立“村级回收+区级转运”治理机制,又向300余名村民普及生态保护法律知识,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该听证案入选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典型听证案例库。

二、规范听证流程,筑牢“看得见的公正”保障线

从细节入手构建全流程规范化体系,以程序公正保障实体公正,让每一场听证都经得起检验。

一是精准匹配听证“智囊团”。建立包含法律、金融、医疗、环保等12个重点领域的123人专家库,通过精心筛选实现“一案一专家”精准对接。通过建立专家资质审查、动态考核机制,确保听证员队伍专业水准。2025年上半年为5件疑难案件精准匹配心理咨询师、环境工程师等专业听证员,显著提升听证意见的专业性和事实认定公信力。

二是细化流程“步步留痕”。制定《听证工作指引》,明确听证前“3项告知”(权利义务、听证流程、听证员信息)、听证中“4项规范”(陈述有序、举证质证、辩论聚焦、记录完整)、听证后“2项必做”(结果书面反馈、释法说理记录),确保每个环节有章可循。对听证全过程同步录音录像,形成“听证录像+文字记录+意见汇编”完整档案,可随时调阅核查。

三是强化监督“质效双优”。实行“一案一评查”机制,案件管理部门对听证程序合规性、结果公正性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核查听证员回避、当事人陈述权保障等关键环节,确保听证质效。2025年以来开展评查1次,发现并整改“听证笔录签名遗漏”“权利义务告知不完整”2类程序瑕疵,及时得到整改,有效提升了听证工作规范化水平。

三、延伸听证效能,构建“听得进的治理”新格局

以听证为支点,推动司法办案与社会治理、普法宣传深度融合,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一是跟踪问效“案结事了”。建立听证后“3个月回访”机制,对达成和解的案件,联合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村委会跟踪履行情况,防止矛盾反弹。如对一起刑事和解案听证后,检察官定期回访当事人,协调社区为被害人提供就业帮扶,促成双方真正握手言和。

二是以案释法“润物无声”。选取典型听证案例报送市、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并制作微电影《解忧》,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等场所播放;结合“泉民学法”系列课程,邀请听证参与人分享经历,用鲜活案例讲解听证程序、法律知识,开展宣传活动30余次,覆盖群众5000余人。

三是强化数据赋能推动源头治理。依托检察听证案件数据库,系统梳理出农村土地使用安全、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等领域监管漏洞,制发检察建议书3份,精准推送至住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行政主管部门,促进同类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和系统治理。

下一步,玉泉区检察院将持续深化听证机制创新,探索“听证+调解+救助”一体化模式,让检察听证成为化解矛盾的“减压阀”、司法公开的“展示窗”、社会治理的“助推器”,以更优检察实践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

微信

微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