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罕区人民法院联合综治中心开展实践式法治培训 助力网格员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近日,赛罕区人民法院开展了服务综治中心讲师团第二期培训。这次培训没搞枯燥的理论宣讲,而是用“庭审观摩+以案释法+参观交流”的形式,给20多位社区网格员和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上了一堂不一样的法治课,目的是让大家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把法律知识用到网格工作中,也让司法资源和基层治理资源能更好地配合。
庭审观摩:从真实案件里找答案
最近,不少社区网格员常被问到电动车充电桩安装的问题:该找谁?物业有没有义务配合?这次庭审观摩,就选了一个相关的真实案子——有业主因为小区物业拒绝安装私家充电桩,把物业告上了法庭。
庭审中,法官把“业主使用是否合理”“物业有没有配合义务”“会不会有消防隐患”这些争议点理得很清楚,举证、质证、询问、辩论一步步推进。旁听的网格员们看得认真,记得仔细,从真实庭审里,直观找到了怎么回应居民疑问的法律依据。
以案释法:从典型案例了里学方法
庭审结束后,法官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案例,详细讲了业主在自有车位装充电桩时“合理使用”的边界、物业配合义务怎么定,还有民法典里绿色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怎么用,以及消防隐患、电容不足这些问题该谁来举证,充电桩装好后责任怎么分。这些讲解把抽象的法律条文放进具体案子里,让人更容易懂。
之后,法官还演示了人民法院案例库、多元解纷案例库的用法,教大家怎么查类似案子、借鉴调解经验,帮社区解决不同矛盾时找到合适的办法。
参观交流:从联动中找新路径
随后,受训人员参观了诉调对接中心。法院工作人员介绍了先行调解工作流程、法院与综治中心的联动机制,以及法院“三站两中心”的工作理念,让基层工作者对矛盾纠纷的“前端化解”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基层治理并非单一主体的孤立行动,而需多方协同发力。法院的司法资源、综治中心的统筹平台、网格的一线优势,需如齿轮般精准衔接,方能实现矛盾早发现、纠纷快化解,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于萌芽。
此次培训以实践替代理论宣讲,更精准对接基层治理的实际需求。下一步,赛罕区人民法院将持续开展此类靶向性培训,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