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欠款人”送来的锦旗
近日,网约车司机林某将写有“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的锦旗赠与赛罕区人民法院金融法庭干警手里,而送锦旗的人正是曾经因8000余元贷款被金融机构告上法庭的林某自己。
“要不是法院的调解,我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应付后续的生活。”林某红着眼眶说。
2024年11月,林某因周转困难向某金融机构线上借款8000余元,约定半年还清。林某既要还车贷又要独自抚养年幼的子女,连最低还款额都拿不出来。金融机构多次电话催收无果,只得向赛罕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一次性偿还本息并计收高额罚息。
案件委派到相应的调解组织,调解员在法官的指导下,认真倾听双方诉求,向金融机构说明林某的实际困难,提出减免全部逾期罚息、剩余本金分期偿还的方案,经过与金融机构反复沟通后,减免了林某的罚息,本金和利息分期偿还,双方都认可该调解政策,最终成功解决该笔债务纠纷。
从“一案结”到“千家和”
林某送来的锦旗,是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赛罕区人民法院金融法庭积极探索多元解纷新模式,大力推行先行调解的见证。2024年11月至2025年7月,各调解组织入驻后,累计调解成功案件754件,调解金额达1073万余元。这一实践成果正是赛罕区人民法院贯彻“抓前端、治未病”理念的生动体现,法院通过择优引入多家调解组织,通过构建分层解纷体系,定期开展相关培训,以先行调解、保全衔接、司法确认三阶段闭环处理,不断提升金融纠纷化解质效,达到“案结事了政和”的良好效果。
构建分层调解机制
有效化解民商事纠纷
引入调解组织后,赛罕区人民法院建立集智能分流、专业调解、效力保障为一体的标准化流程。对履约风险较高案件,引导适用诉前财产保全措施;当金融机构在线提交案件后,金融法庭通过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即时分配至云调中心,专职调解员依托视频平台开展远程协商;诉中阶段由法官对达成协议案件即时出具民事调解书,赋予强制执行力。
开展针对性培训
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8月11日,赛罕区人民法院金融法庭为引入的调解组织开展培训,法院干警围绕发挥诉前保全对金融纠纷的调解作用,调解工作相关规范,调解沟通规范示例及禁止性规定,监督实施的具体细则等内容开展针对性培训,就一线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开展交流讨论。
未来,赛罕区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化多元解纷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更好促进金融纠纷高效实质解决,有效预防化解金融风险,努力为区域金融环境健康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司法服务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