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东街街道综治中心破解治理难题 惠及辖区群众
新城区东街街道综治中心围绕基层治理现代化目标,以服务群众为核心,通过体系构建、平台创新、模式突破,在综合治理、民生保障、安全防控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切实将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为街道和谐稳定发展筑牢根基。
治理体系高效化,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组织架构闭环成型。创新构建“小区党组织-专职网格员-楼栋长”铁三角组织架构,实现辖区治理网络全覆盖。配备专职综治人员、专业调解员、网格员等专业力量,明确岗位职责与流程,打造出职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工作团队,解决了基层治理“人员散、职责乱”的问题。
联动机制运转顺畅。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整合公安、司法、社区等多方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实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截至目前,已通过联动机制快速响应并解决各类民生问题百余件,基层治理效率大幅提升,以往多部门协调耗时久、推进难的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
服务平台特色化,群众诉求响应更及时
矛盾化解平台成效突出。老缸房社区“邻里服务中心”与“金牌调解室”组建专业矛盾纠纷化解队伍,通过“耐心沟通+法律讲解+情感疏导”模式,累计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各类问题20余起,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在社区层面得到妥善解决,化解效果获得居民广泛认可,成为基层矛盾“减压阀”,有效减少信访上行事件。
民主协商平台覆盖面广。东库街社区“居民会客厅” 定期组织居民代表、物业、职能部门开展议事活动,围绕电动车充电桩建设、暖气不热等民生问题,收集意见建议 300 余条,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10余项,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可程度大幅提高,从以往“被动接受服务” 转变为 “主动参与治理”,切实让居民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
诉求收集平台渠道多元。党委社区“周二说事日” 构建线上线下双渠道,线上依托社区微信群、公众号“周二说事”板块,线下设立“群众说事室”并开展网格员登门拜访,累计收集社情民意 80余条,解决居民难题10余件,多数居民反映的小事、急事能在楼栋或社区内快速解决,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社警融合深度化,辖区治安更稳定
治安防控网络更严密。老缸房社区联合派出所成立“义警工作服务站”,组建由社区志愿者、热心居民、商户组成的义警队伍 40 余人,推行“网格 + 警格”融合机制,定期开展反电诈宣传、禁毒禁赌巡查、治安巡逻等工作。
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义警队伍累计开展巡逻500 余次,发放反电诈、禁毒等宣传资料10000余份,协助排查安全隐患80余处,辖区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减少,居民日常出行、居家生活的安全感受显著增强,营造了 “人人参与、平安共建”的和谐氛围,居民对辖区治安状况的满意程度处于较高水平。
法治服务便民化,群众权益有保障
河西社区“暖蜂驿站”聚焦居民及新业态从业者法律需求,邀请专业律师、法律工作者定期驻点,提供“家门口” 的法律服务:
法律咨询覆盖面广。累计为居民、快递员、外卖员等群体解答婚姻家庭、劳动纠纷、财产继承等法律疑问10余条,以往群众“想咨询法律却找不到渠道、不知如何开口” 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切实打破法律服务与群众之间的壁垒。
法律援助实效显著。协助社区调处居民纠纷62起,引导居民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帮助1名劳动者追回欠薪,为3名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居民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明显增强,辖区因法律问题引发的信访事件大幅减少,法治社区建设成效显著。
民生难题攻坚化,群众满意度再提升
通过“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成功解决一批长期困扰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用水难题破解。历时近一年,推动十九中家属楼自来水二次加压改造项目落地,解决125 户居民 “用水难、频繁停水” 问题,预计 2025 年 10 月底竣工后,将彻底保障居民日常用水需求,信访人及居民对解决方案和推进进度均表示满意,多年的用水困扰即将得到根治。
住房隐患逐步消除。快速响应党委小区37号楼顶漏雨问题,推动物业公司申请房屋维修基金,同时启动居民自筹应急处理,目前漏雨问题已初步缓解,雨天渗水影响居民生活的情况明显改善,后续将实现楼顶防水层整体翻新,从根本上避免类似问题反复出现;此外,建立老旧小区定期排查机制,已排查并消除楼顶漏雨、地沟积水等隐患30 余处,居民居住的安全系数进一步提升。
历史遗留问题破冰。推动琼宇公寓53户居民 “房产证换不动产证”问题解决,目前新城区政府已出具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示期满后将逐级上报审批,预计3个月内完成不动产证办理,彻底解决居民“无法交易过户”的多年难题,居民对办理进展及街道的积极推动给予高度认可,困扰多年的“心病”有望得到解决。
东街街道综治中心通过一系列建设成果,将大量矛盾纠纷和民生问题化解在基层,切实提升了辖区居民的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感,为街道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