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区新华西路街道综治中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在新时期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浪潮中,新华西路街道综治中心以高效的运行机制、多元的共治模式和扎实的服务成效,逐步成为回民区乃至全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张亮眼名片。中心立足辖区实际,整合资源、优化机制、做实平台,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治理目标,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坚实保障。
整合资源、做实平台,实现从“多中心”到“一中心”转变
新华西路街道辖区面积1.74平方公里,涵盖5个社区、78个居民小区,划分了74个综合网格,服务管理常住人口28255人。自2025年正式挂牌运行以来,中心坚决贯彻“一体化运行、实体化运作、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原则,高标准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战化运作。中心科学设置服务大厅、矛盾纠纷调解室、群众接访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指挥平台等多个功能区块,有机整合综治、信访、司法、城管、公安、法律援助等多方力量和资源,变“多口受理”为“一窗通办”,彻底改变了以往群众办事“多头跑、反复跑”的局面,真正搭建起高效便捷、响应迅速的“一站式”社会治理服务平台。
多元参与、协同共治,推动矛盾化解从“独奏”到“合唱”
中心统筹整合基层政法单位、“两所一庭”力量、法学会会员、专业心理咨询师以及社区志愿者等,建立常态化联动和会商研判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依靠单一主体、“单打独斗”向多方参与、多元共治转变。通过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中心系统集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优势,形成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多元化解体系。据统计,2025年以来,中心累计排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20件,成功化解120件,调解成功率达到100%,其中70%为常见的邻里纠纷。依托覆盖全域的74个网格和专兼职网格员队伍,结合楼栋长、单元长等微治理力量,绝大多数矛盾在网格层面即获解决,真正实现“微事不出格、矛盾不上交”。
智慧赋能、网格筑基,实现基层治理精准化与高效化
面对辖区内常见的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重点问题,中心逐步建全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定期组织“拉网式”集中排查,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早处置。中心充分依托74个网格单元,配备专职网格员,定人定责定区域,全面承担起信息采集、日常巡查、隐患上报、政策宣传、便民服务等职责。通过实行网格员季度述职评议制度,持续提升网格队伍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同时,积极运用智慧综治信息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事项快速流转、群众诉求一键受理、处置过程全程可视,大幅提升了诉求解决效率和群众满意率。
聚焦重点、精准施策,筑牢平安稳定根基
中心高度重视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对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会面精神障碍患者等建立“一人一档”精准管理档案,制定并落实个性化帮扶和管控措施。通过定期入户走访、教育谈话、组织公益劳动、提供心理辅导和康复援助等方式,中心积极帮助重点人员解决实际困难、疏导心理问题、重塑社会关系,助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此外,中心还牵头组建了百人规模的“新华义警”队伍,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防范宣传、隐患排查等工作,加强对重点区域、重要时段的社会面管控,有效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典型案例、示范引领,“法治化路径”化解重大矛盾
辖区居民王某被诈骗案件的成功化解,是中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解决复杂矛盾的一个缩影。该案涉及金额大、当事人情绪激烈、维权过程艰难。中心迅速启动“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成立由社会治理办牵头,派出所、司法所、公安法制等部门组成的信访工作组。工作组通过“日调度、周会商”压实责任,公安机关优先侦办、快速取证;综治中心反复协调,依据《信访工作条例》及相关民事赔偿标准,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心理咨询师适时介入,有效平复当事人焦虑情绪。针对王某身体状况不佳的实际情况,工作组创新实行“全程代办制”,由民警代为对接、整理材料、协调医疗关怀,极大减轻了当事人诉累。最终,王某签订息诉罢访承诺书,该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圆满结局,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新华西路街道综治中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力量整合、科技智慧赋能和法治方式保障,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未来,中心将继续深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多元共治格局,创新服务群众方式,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持续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街道、法治街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