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县哈乐镇综治中心精耕“三做”,全力助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武川县哈乐镇综治中心积极推进规范化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紧盯制度规范,在“做好”上下功夫
镇综治中心办公场所占地200余平方米,目前专职工作人员3名,公安、司法、民政、法院等职能部门派员轮岗值班21人,按照“三区六有”即:接待区、调处区、办公区和有牌子、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有调解队伍、有代办队伍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建立起接收群众信访诉求、调解群众矛盾纠纷、提供群众法律咨询、服务群众办理事项的平台和窗口。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滚动排查和专项排查机制,每周由网格员对网格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每月由综治中心组织召开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议,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进行梳理、分析和研判,制定针对性的化解措施。
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明确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待群众来访时的首问责任,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详细登记,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按照职责分工转办相关部门,并跟踪督办,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办结。
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综治中心与派出所、卫生院、消防队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协同作战,有效处置。
聚焦功能定位,在“做强”上出真招
镇综治中心构建了严密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体系,每月组织属地派出所、司法所、村两委成员等力量,对辖区内矛盾纠纷开展全面大排查。对于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按照性质、特点进行分类。简单的纠纷,由网格员与村委会直接处理;复杂的,就由镇综治中心进行化解;对于化解难度大、涉及多个行业部门的矛盾纠纷,启动“1+4+N”协调联动机制 ,组织各方力量进行多元化解。“1”指的是综治中心平台;“4”是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诉前调解、人民调解4个功能调解室;“N”则是婚姻家庭纠纷、医患纠纷、金融纠纷等多个调解组织。各调解室和调解组织还吸收了司法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力量,充分发挥多元纠纷化解机制作用 。
除了矛盾纠纷化解,综治中心还积极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法律服务方面,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政策解答,还有专业律师服务,引导群众自觉尊法、学法、用法、守法;在心理健康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婚姻家庭问题咨询、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疏导等服务,关注群众的身心健康。
锚定为民纾困,在“做实”上见成效
为了确保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取得实效,建立健全了研判预警、指挥调度等机制,定期研究解决综治中心工作中的短板问题,并结合“普法强基”“专项治理”等活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不断提升群众对综治中心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建立重点人员动态管理清单,对信访重点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落实“一人一策”精准管控措施。通过定期走访、谈心谈话、帮扶救助等方式,及时掌握重点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重点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和个人极端事件的发生。今年以来,全镇重点人员无一脱管漏管,无重新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典型案例彰显为民情怀
哈乐镇车铺村村民张某和李某因土地边界问题发生纠纷,双方互不相让,矛盾逐渐升级。网格员在排查中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上报综治中心。综治中心立即启动“两所一庭”联动调解机制,组织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派出法庭法官和村干部组成调解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土地边界情况,并查阅相关土地承包合同和档案资料。调解小组从情、理、法三个方面入手,耐心细致地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明确了土地边界,成功化解了这起土地纠纷。
展望未来,哈乐镇综治中心将继续以“三做”理念为引领,突出规范化、实战化、便民化,积极防控社会治安风险、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哈乐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