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综治中心成基层治理“桥头堡”
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综治中心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心骨”。这个小镇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服务优化,将矛盾化解在萌芽、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从理念变为现实,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机制织网:矛盾化解有“快通道”
“以前邻里闹矛盾,不知道找谁说理,现在综治中心一招呼,法官、警官、调解员都来了,事儿解决得又快又好。”说起镇上的综治中心,村民们常这样称赞。
西乌兰不浪镇创新构建“诉调警”三位一体矛盾化解体系,在综治中心推行“司法调解+法律顾问+警官驻点”一体化办公。不管是邻里纠纷,还是土地争议,群众只需到中心登记,就能启动“诉求受理—联合研判—分类调解—跟踪回访”全流程服务。法官提供法律指引,警官维护现场秩序,调解员居中调和,多方联动让不少积怨已久的矛盾迎刃而解。
为把矛盾挡在源头,镇上还织密了“党支部+网格员+联户长”的三级排查网。9个基础网格里,支部书记包村、网格员包片、联户长包户,网格员每周入户走访,联户长每日收集邻里动态。春节、国庆等节点,还会开展“地毯式”排查,实行分级管控、动态销号,真正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资源聚合:服务群众“一站式”
“过去办点事,部门跑个遍,现在综治中心一个窗口全搞定。”这是村民对综治中心“1+6+N”治理平台的直观感受。
以综治中心为核心,镇上整合了矛盾调解、网格管理、法律服务、应急管理等6大职能,群众来办事,只需在一个窗口登记,咨询、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就能“一窗受理、一站办结”。中心还实行“统一受理、精准分流、限时督办”模式,每件事都明确责任部门和办理时限,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针对需要法律帮助的群众,中心与法院联动设立法官工作室,法官定期坐班提供咨询、参与诉前调解。经调解达成的协议,还能申请司法确认,让调解结果有了法律效力。村民高某某因土地补偿与邻里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动了手,综治中心启动“一站式”服务,召集村干部、双方代表面对面调解,一天时间就达成和解,高某某当场道歉,多年心结就此解开。
服务暖心:特殊群体有“守护网”
“多亏了他们常来看看,我这心里踏实多了。”一位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属说。西乌兰不浪镇对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建立“一人一档”,整合综治、公安、民政等多部门数据,记录其基本信息、动态和需求。同时实行“1名镇干部+1名网格员+1名家属”的“三包”机制,定期走访、疏导心理、帮扶就业。
为让便民服务更贴心,中心设立“便民服务窗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社保代缴、证件代办等服务。针对不便出门的群众,还推广“司法通”小程序,让法律服务“指尖可达”。曾因房屋质量问题与施工方积怨多年的村民梁某某,一度扬言要“同归于尽”,综治中心干部多次通过电话沟通、分别约见,六次调解后,双方终于达成补偿协议,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如今的西乌兰不浪镇,综治中心正以更实的举措深化规范化建设,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也有温度,为平安乡镇、法治乡镇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