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县可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成果显著

武川县可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成果显著

发布时间:2025-09-22 09:33:49 来源:首府综治 责任编辑:郭惠心
分享到: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可镇综治中心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整合资源力量,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努力将综治中心打造成为了解民情的窗口、办理民事的载体、解决民忧的途径、凝聚民心的纽带,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筑牢治理基石,构建全域覆盖的综治网络

可镇作为武川县城乡结合型乡镇的代表,辖区面积283.2平方公里,下辖11个社区、8个行政村,服务常住人口6.7万人。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中资源分散、服务效能不足等问题,镇党委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创新打造"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依托"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微治理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联动"转变,实现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民生服务联办,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综治中心设置综合服务大厅,按照接待区、调处区、办公区标准建设,整合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等部门力量入驻,实现矛盾纠纷调解、法律咨询、信访接待等职能"一门受理、一站解决"。将全镇划分为92个基层网格,网格员、信访代办员队伍共149人,建立起覆盖全域的治理网络。

汇聚治理合力,打造多元共治的专业团队

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有效整合派出所、司法所、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等专业力量,形成多元共治格局。中心建立常驻与轮驻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公安、司法等部门派员定期值班,确保专业力量常态化参与基层治理。

同时,中心还整合了司法所律师、乡贤、调解员等社会力量,组建专业化调解团队,建立"法律明白人"队伍,开展普法宣传18场次,覆盖群众1万人次,形成了多元参与、专业高效的治理合力。

健全制度机制,确保综治中心运转有序

先后出台《综治中心五办流程》《综治中心运行管理细则》、《首问责任制度》、《应急联动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受理—分流—处置—反馈—评价"闭环流程,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记录、事事有回音"。

创新推行"四联驱动"调处机制:"部门联合接待、矛盾联动调处、风险联判预警、问题联治整改"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建立"党委领导、中心统筹、部门联动、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的工作模式,每周召开工作例会,每月组织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议,对重大疑难纠纷进行集体会商。

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将713名党员纳入网格治理队伍,开展"党员联户承诺"活动,实现"苗头问题早发现、一般纠纷网格调、复杂矛盾中心解"。

彰显治理成效,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2025年以来,中心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43件,成功化解43件,化解率达到100%。其中,网格层面化解25件,村(社区)级综治中心化解10件,镇级综治中心化解8件,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

建立重点人员动态管理清单,对重点人群落实"一人一策"精准管控措施。通过定期走访、谈心谈话、帮扶救助等方式,及时掌握重点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专业评估破僵局,分期付款促和解

2025年4月29日,综治中心受理辖区企业甲公司反映的一起工程款结算纠纷。甲公司负责承建乙公司在定相营村委会的项目工程,工程进行中,双方因工程款问题产生严重分歧,导致甲公司工程款被拖欠,遂请求调解。

中心工作人员迅速响应,实地勘察项目现场并核查原始《工程承包合同》,确认纠纷事实基本存在。面对专业性强、事实认定困难的局面,综治中心果断建议引入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估公司,对争议工程量、材料成本及劳务费进行独立、客观评估。

基于评估结果,调解人员采取"背对背"沟通与"面对面"协商相结合的策略,分别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理解对方困境,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签署《工程款结算协议》及《调解协议书》,明确了结算总金额、分期支付细则及违约责任。

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彰显了综治中心运用"专业评估+柔性调解"模式处理复杂涉企纠纷的能力,是优化辖区营商环境、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可镇综治中心将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更优的作风,持续深化规范化建设,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微信

微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