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区银河南街街道综治中心筑牢基层社会和谐稳定防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银河南街街道综治中心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标定位,打造基层治理“桥头堡”
综治中心按照“功能集成、服务便民” 原则,高标准开展规范化建设,设置群众接待大厅、矛盾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室、法律服务室、指挥调度室等功能区域,配备先进信息化设备,实现场所标准化、设施现代化、功能集成化。同步在各社区设立综治中心工作站,构建街道、社区两级综治工作网络,推动治理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
多元联动,构建协同共治“生态圈”
在构建协同共治“生态圈” 的过程中,综治中心通过多元联动形成治理合力:横向整合司法所、派出所、信访、民政等部门力量入驻综治中心联合办公,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积极汇聚社会力量,吸纳律师、心理咨询师、人民调解员、志愿者组建多元化治理队伍;设立 “专家工作室”,邀请法律与心理领域专家定期坐班,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构建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的治理格局;深化网格管理,将街道划分为116 个基础网格,实现 “一格一员” 全覆盖,通过建立网格员培训、考核、激励机制提升其业务能力与工作积极性,依托网格员日常巡查、信息采集、矛盾排查,推动问题及时解决、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
创新机制,提升规范管理“软实力”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行“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模式,在综治中心设矛盾纠纷受理窗口,实现统一受理、分类分流、跟踪督办;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三调联动” 机制,整合调解力量形成合力。
完善信息收集研判机制。依托综治信息平台,构建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处置全流程机制。网格员通过“蒙政通” 手机APP 实时上报网格信息,综治中心汇总分析后掌握社情民意与矛盾动态,为决策提供依据;针对重大问题与突出矛盾,及时组织相关部门研判、制定方案,确保问题有效解决。
强化考核评价机制。制定综治中心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将矛盾纠纷化解、信息收集上报、网格化管理等纳入考核内容,定期考评各部门、社区及网格员工作;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评先评优挂钩,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精准施策,织密重点人员管控“安全网”
以“大事不能出、小事出不起”的原则,严格落实“排查、稳控、通报”制度。对应列未列的及时予以列管,对外地流入的,及时通知户籍地公安机关,坚决做到“四清、三不”,即底数清、病情清、责任清、去向清,不脱管、不漏管、不失控;社区民辅警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等工作,按照街不漏巷、巷不漏户的要求主动摸排发现重点人员;发动群防群治力量,进一步拓展信息摸排渠道;强化部门资源共享,对接卫健、司法所等部门,推动重点人员数据共享。确保重点人员“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
典型案例:高效化解物业居民纠纷,推动机制长效完善
天颐社区网格员接到亿利澜庭小区杨女士关于“物业因未交装修押金断水断电” 的求助后,综治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快速响应机制牵头处置:先是指令网格员赶赴现场核验,并协调物业负责人对接,明确矛盾核心为 “物业安全管理需求与居民知情权利的信息断层”;随后在社区调解室主导三方调解,援引《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厘清权责,促使物业致歉并公示装修规范,当日便帮杨女士办完手续恢复通电。事后,牵头组织社区与物业召开专题会议,推动出台《装修管理沟通规范》,明确业主收房发须知、装修户 “一对一” 沟通、疑问可邀网格员参与等要求,将个案经验转化为长效制度,完善基层物业治理体系。
银河南街街道综治中心通过规范化建设,成功将基层治理的“软实力”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硬支撑”。从高效化解物业纠纷到推动矛盾源头治理,从部门协同联动到社会力量参与,每一项举措都紧扣群众需求,每一次创新都聚焦治理效能。未来,街道将持续深化新时代 “枫桥经验” 实践,不断优化运行模式,以更精准、更高效、更温暖的治理服务,筑牢基层社会和谐稳定防线,让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