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罕区巴彦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解民忧
为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巴彦街道综治中心统筹联动各方资源、创新工作方法,在治安防控、矛盾调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重点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为街道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健全架构,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
始终秉持“架构顺则效率高,服务优则民心聚”的服务理念,整合街道东楼一楼办公室,分别划分接待区、调解区、办公区三个主要功能区域,设立综合窗口,统一无差别受理各类事项,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将治理资源拧成 “一股绳”,实现“一站式”服务全覆盖,让群众办事告别 “多头跑、反复跑”,切实提升服务质效。
制度赋能,创新流程解民忧
建立了“五办”闭环机制:接办,即接待来访群众;交办,即精准分流矛盾纠纷对口处理;督办,跟踪问效促落实;代办,贴心服务解民忧;商办,联合协作化解合力。推行“三单两函”督办制,确保“一案一卷”全程留痕。同时创新“铁三角”微治理模式,网格党小组发挥“领航”作用,筑牢治理核心,专职网格员扮演“纽带”角色,打通服务末梢,楼栋(单元、联户)长激活“自治”动能,凝聚群众合力,“铁三角”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45件,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创新矛盾调解机制,化解纠纷在基层
为避免“小矛盾演变成大问题”,建立了“三级调解”机制:简单矛盾纠纷先由网格员和楼栋(单元、联户)长进行初步调解,调解无果的矛盾移交村(社区)调解委员会调解,复杂矛盾纠纷则上报至街道综治中心由街道综治中心联合“四所一庭”和职能部门进行化解。今年以来,街道综治中心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1件,成功调解67件,调解成功率94.37%,其中19件涉土地纠纷、房地产纠纷、民生服务类纠纷、欠薪欠资类纠纷等疑难纠纷通过联合调解得以化解,有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织密治安防控网,提升居民安全感
针对辖区高校多、商圈、流动人口密集的特点,综治中心联合派出所推行“人防 + 技防” 双重防控模式。一方面,在15个村(社区)设智能监控设备654台,实现高空抛物监测、消防隐患预警等功能全覆盖;另一方面,组建 “夜间巡逻队”,由网格员、民警、党员志愿者、楼栋(单元、联户)长轮流值守,每晚开展不少于1次的常态化巡逻,重点排查楼道消防设施、小区门禁安全等问题。
精准服务特殊人群,筑牢民生保障网
针对辖区内的“五类人员”、留守儿童、独居老人等特殊人群,综治中心开展 “精准化、个性化” 服务。对“五类人员”实行 “一人一档” 管理,定期开展心理疏导和法治教育,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对留守儿童,联合学校、志愿者开展 “爱心课堂”“暖心慰问”等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80小时,同时送去慰问品;对重点关怀老人,建立“每日电话问候、每周上门走访” 必访制度,同网格员、楼栋(单元、联户)长开展走访关怀,另外联合巴彦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免费体检服务,切实解决老人生活难题,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典型案例:统筹联动合资源解决居民“心头大患”
巴彦街道后罗家营村网格员通过入户走访调查时,多名居民群众反映后罗家营回迁房房本因各种原因入住多年无法办理,希望政府推进解决。网格员按照流程将问题反馈至街道综治中心,在接到网格员反映的问题后,第一时间成立由综治中心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专项工作小组,为理清问题根源,工作小组深入居民家中了解每一户居民的实际情况,收集购房合同、缴费凭证等相关资料,建立详细的居民信息台账;网格员们则穿梭于小区各个角落,对房屋现状进行实地勘查,记录房屋结构、面积等关键信息,同时与周边小区进行对比,寻找可借鉴的经验;司法所工作人员对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为后续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指导。
协调处理阶段,街道综治中心组织召开了多次联席会议,邀请住建、不动产登记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开发商代表、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商讨解决方案。经过不懈努力,房本终于能办理了,为方便群众,街道综治中心设立专席窗口为居民办理房本业务,一位居民激动地说:“盼了这么多年,终于拿到房本了,解决了我们的‘心头大患’,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感谢综治中心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实事!”

蒙公网安备15000002000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