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社区”多元化解纠纷 守护夕阳红

“法院+社区”多元化解纠纷 守护夕阳红

发布时间:2025-10-16 09:52:48 来源:武川审判 责任编辑:郭惠心
分享到: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这么用心调解,我们可能这辈子都解不开这个心结。”76 岁的刘某握着法院调解员的手,激动地说道。近日,武川县人民法院运用“法院+社区”解纷机制,多次上门走访,成功调解一起排除妨害纠纷。

76岁的刘某与汪某母亲搭建起晚年非婚伴侣关系,共同入住汪某母亲名下、由车库改装的住房。本以为能相互扶持度过余生,却因性格差异导致矛盾渐深,最终汪某的母亲搬至妹妹家,刘某独自留在车库。此后,汪某以“车库属母亲合法财产”为由要求刘某搬离,遭到刘某坚决拒绝,双方争执不下,汪某遂诉至法院。

武川县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秉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理念,没有简单进入诉讼程序,而是启动“法院+社区”解纷机制,通过“法院派单”形式联动案件所属社区,组织特邀调解员和网格员上门开展调解。

调解员初次与刘某沟通时,老人情绪激动,言语间满是委屈,说着说着就激动起来,偶尔还会冒出几句气话,但调解员没有打断或反驳,而是递上一杯热茶,耐心倾听他的倾诉,等老人情绪平复后,才轻声引导他梳理诉求。当得知刘某并非不愿搬离,只是希望能与汪某母亲当面化解矛盾时,调解员默默记下这一诉求,后续多次尝试沟通汪某,虽未达成见面意愿,却让汪某逐渐理解了刘某的情绪出发点。

与此同时,调解员也向汪某详细释明法律规定:车库虽登记在其母亲名下,但刘某的出资行为可能构成债权,直接要求搬离并非最优解。考虑到汪某的核心诉求是维护母亲权益,调解员从“减少母亲后续困扰”的角度出发,建议通过合理补偿解决纠纷,逐步拉近双方的协商距离。

“背对背”沟通一次次进行,调解员的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细节,也记下了两位老人的真实诉求;刘某希望收回1万元出资款,并获得必要的搬家协助;汪某则希望尽快实现车库腾退,保障母亲的财产权益。

经过调解员和网格员的不懈努力,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汪某一次性退还刘某1万元出资款,刘某在收到款项后搬离车库。

虽然调解协议已经达成,但调解员并未就此结束工作,而是积极联系社区,大家一起上门帮刘某整理衣物、搬运家具,将其全部家当安全送到新住处,彻底解决了刘某的实际困难。

看着摆放整齐的行李,刘某紧紧握住调解员的手,眼眶泛红:“没想到你们不仅帮我解决了纠纷,还这么贴心地帮我搬家,真是太感谢了。”

这场历时数月的纠纷,最终在法理兼顾情理的温情的关怀中画上圆满句号,既维护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让两位老人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善意与温暖。

此案的成功化解,不仅是一次纠纷的解决,也体现了武川县人民法院在基层治理中“法理为基、情理为辅”的工作理念,充分彰显了“法院 + 社区”多元解纷机制的独特优势,既通过法院指导调解员进行调解来确保纠纷解决的合法性、公正性,又借助社区的基层力量实现对当事人需求的精准回应,让纠纷化解更具温度与实效,为基层社会治理中“化解矛盾、保障民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微信

微博

顶部